本网讯(通讯员 陈敏 王紫琳 摄影 袁晨星 吴文杰)为增强少年儿童对十堰市当地文化和历史的了解,能“知其来,明其往”。近日,一堂堂特殊的地域文化课程,在十堰市张湾区阳光社区“青年聚力·夏日守护”儿童成长驿站暑期学堂开讲。来自湖北工业职业技术WANBETX网页版义旅青春志愿服务队的10名大学生志愿者,结合十堰“仙山、碧水、汽车城”区域名片为社区少年儿童讲解十堰WANBETX网页版“山水车人”的故事,把地域文化、本土文化植入暑期课堂,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
武当建筑文化与匠心魅力
课程以孩子们最喜闻乐见的讲故事的方式开始:“明永乐年间,成祖北建故宫,南修武当......”“从屋顶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建筑等级的高低,大家看,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屋顶与武当山的金顶,紫霄殿屋顶与天安门城楼,是否有相似之处?都是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在引导探索启发中,课堂也立即热闹起来,孩子们的思维也跟着活跃起来。
“600年不灭的长明灯、金顶建筑、一柱十二梁、十三年、30万人、房屋8000间......”志愿者用一串串数字,生动阐释了古代匠人的匠心技艺。孩子们也感慨道:当初建造武当山的工匠们,克服自然天堑、一砖一石精雕细刻,正是有他们对于工匠精神的坚持、坚守,才有现在的世界文化遗产,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移民故事
“丹江口水库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又被称为‘北方的水井’......”志愿者从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南水北调伟大构想、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现状等方面,讲清楚南水北调世纪工程的重大意义、十堰人爱水护水的重要使命。“保护丹江口水库水质是十堰人神圣且光荣的使命,我们要为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作出个人的积极贡献。”课堂上志愿者发出这样的号召,现场的孩子们积极回应着。
十堰人民为了支援丹江大坝的建设,先后2次大型移民共计46.9万人,多少人离别故土。“国家在上,我把家乡献给您”,志愿者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感人的移民故事,也诠释了十堰移民的奉献精神,在场的每个人无不为之动容。孩子们深情地说:“我要为家乡点赞,我为自己是十堰人而骄傲。”
三线建设与车城十堰
“二汽是怎么建起来的?为什么会选址在十堰?又如何从大山深处的荒凉小镇,发展到蜚声中外的现代化汽车城?”带着一个个疑问,孩子们走进十堰的建设史。志愿者利用大量历史影像资料,让孩子们不仅知晓“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的涵义、十堰区域名称的由来(如43厂也就是总装配厂等),更从二汽的艰难创业史、十万人民支援二汽建设,“芦席棚,干打垒”的奉献史奋斗史中,感受“马灯精神”的力量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十堰红色历史人物
志愿者借助红色短视频、山二黄戏曲等形式,向孩子们讲述了十堰最早一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仇国升、劳工律师施洋、湖北青运领导人何恐、红军将领何世昌、年轻革命烈士朱正传等十堰历史红色人物的故事,通过聆听“身边人”的红色故事,追寻红色记忆,让红色基因融入孩子们的血脉。
课程中,志愿者播放了微电影《情映东沟红》,并详细介绍了1946年中原突围中,朱正传的革命故事,在执行任务中遭敌人袭击,危急时刻,他将生的希望让给战友,弹尽力绝时不当俘虏,饮弹牺牲时年仅28岁。由于战争年代,通信不畅,他的妻子易齐荇在等待了近半个世纪以后,才知道丈夫已在十堰东沟牺牲。“通过这些课程,我对家乡十堰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填补了知识的空白,简直太好了。”阳光社区五年级学生吴明阳说。志愿者老师鼓励孩子们经常到博物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念园、青龙山恐龙文化遗址、东沟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处,进行实地参观和研学。社区工作人员袁晨星表示,“暑期课堂立足地域文化、本土文化,既有知识性又有贴近性,孩子们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仅增进孩子们从小对家乡的热爱,更传承本土优秀文化。”
指导老师在谈到课程设计的初衷:优秀的地域文化为教育提供了丰沃的土壤,有丰富的素材,鲜活的人物及生动的细节,以暑期课堂为契机,上‘活’每一堂十堰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主题课,引导广大青少年厚植家国情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热爱自己的家乡,首先要了解家乡,深厚的感情必须以深刻的认识作基础。唯有对家乡知之甚深,才能爱之愈切。”
借助地域文化,讲好十堰故事,是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豪感的重要彰显,此次暑期课堂也是贯彻“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积极推进一体化建设的有效探索。湖北工业职业技术WANBETX网页版义旅青春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凸显社会实践的“地方味”“文化味”,以文化自信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中积极挺膺担当。